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

时间:2025-01-22 13:47:02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1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孙中山毕生奔走革命,不避艰险奋斗不辍,终于取得革命胜利,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身为大总统时,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以公仆自居,人称“公仆总统”。他的革命奋斗精神和为民办事自居公仆的高尚品德深受全民敬重。

勤俭节约每日四毛钱伙食费

孙中山在总统府期间,多是粗茶淡饭。他两个小女儿说,爸爸当了大总统,我们还不如在家吃得好。

为照顾好孙中山的生活,黄兴请来了一位会做广东菜的厨师给孙中山先生做菜。厨师考虑孙中山是大总统,就按当年给洪秀全开餐的标准,做了有各种图案的六大杂锦拼盘、四个大菜、一个火锅。

孙中山看后说:“今后不要做这么多菜,每餐只给我做一盘豆腐、一盘鱼和一盘青菜。每天标准只用四毛钱伙食费就可以了。”

孙中山勤俭节约,生活十分简朴。他很少花钱,有钱都用于买书,除了书籍他什么家产都没有。他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卫士,有次天气转凉,有个卫士值夜班,他便把自己用的一顶毡帽、一件雨衣送给这个卫士,怕他着凉。

公私分明拒亲人求职

孙中山非常重视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以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谋私利,并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

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在美国檀香山经商,曾数次捐巨款资助弟弟干革命,可以说贡献很大,功不可没。当时不少同志们向孙中山建议派孙眉出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并致函其兄:

“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台,则众人瞩望,稍失策,怨亦随生……”

孙中山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任人唯亲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两袖清风临终不忘托遗志

孙中山曾任民国大总统、大元帅,但他从未置私产,可谓一生正气,两袖清风。除了华侨捐赠他一座房子外,他没有任何私产。

在临终时,他在留给家属的`遗嘱中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所遗的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其爱,以继余志。此嘱”。这里所说的“一切”就是两千多本书籍杂志和一所五间房的住宅。其实这所住宅还是四位华侨见孙中山在上海住的房子不像样,还需交房租之下,合力筹资购买赠送给孙中山的。遗嘱中寥寥数语表明了伟人的坦然心迹,也是这位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光明磊落的写照。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2

詹天佑(1861—1919年),生于广州市荔湾区(原广州府南海县),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他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成绩斐然。他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了一生,并教育子女要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形成了奉献国家、廉洁自律、勇于创业的好家风。

婉拒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

1914年秋,正在担任粤汉、粤川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个通知:批准他的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看到通知,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当天晚上,詹天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想,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都是自己出钱。现在,我的两个孩子出国留学,却是“官费”留学,还不是因为我对祖国的铁路事业做了一点点贡献。要是因为自己对祖国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又有一定的地位,就可以让子女得到特别的照顾,这不仅对国家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坚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两个孩子留美八年的一切费用。

“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

两个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有单位要用高薪聘请,詹天佑不同意。他对孩子们说:“我送你们出国留学,不是要你们回到祖国做高官、拿厚禄,而是要你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些有益的事。我看,你们不要到别的单位应聘,我身边正好很需要人手,你们就在我身边工作吧。”

当时,在詹天佑身边工作的,还有几个和他儿子一起回国的同学,每月的工资有一百多元。而詹天佑只给他的`两个儿子七十多元的工资。同样的学历,又做同样的工作,可工资收入却不一样,相差都快一半了。有人为他的两个儿子打抱不平,认为这样做不合理。两个孩子也觉得父亲做得有点太过分,闹起了情绪。

詹天佑知道后,十分恳切地对他们说:“不是因为你们工作得不好,而是因为你们俩是我的儿子,要求要更严一点。对自己的孩子徇私是不好的。你们要知道,国家目前有困难,我们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

不占用一分公款

詹天佑子女较多,原来的住房较为拥挤。政府为了照顾他,在张家口为他安排了一幢寓所,并用公款为他家添置了一些家具。詹天佑知道后,觉得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也算是对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奖赏,他很领这份情。但他又觉得,这样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太好,怕他们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于是,他要来清单,照单子付清了用款,不占用一分公款。不久,考虑到詹天佑工作的需要,铁路局为他买了一辆汽车,供他个人使用。为了节省公款,他谢绝了,而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马车,供自己工作时使用。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3

彭湃(1896—1929年),原名彭汉育,广东海丰人,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大革命时期,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家风就是理想主义”,彭湃的孙女彭伊娜说,家里人对物欲都没有疯狂的追求,这个家庭遗传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为了理想奋不顾身。

彭湃家里原本相当富有,是海陆丰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目睹了国家贫穷落后,民族积弱被欺,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生活十分困苦。他几经寻求选定马克思主义,立志变革中国社会。

彭湃号召农民起来进行斗争,表示愿意拿出家产来支持农民。母亲知道后十分伤心,边哭边说:“祖宗无积德,就有败家儿。想着祖父艰难困苦经营乃有今日,倘如此做法,岂不是要破家荡产吗?”彭湃回到家里没有一个人肯对他说话,好像对着仇人一样,大哥也以分家相威胁。

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彭湃认定家里的财产都是从农民手中抢来的,应该归还给农民。堂兄代他领回了分得的田契,彭湃便亲自将田契送到佃户家里,可是佃户们却不敢接受,他决定采取一个更激烈的行动。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请来许多农民,当众烧毁了属于他的全部田契,把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带领农民参加革命。当初,他的家长希望他成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却成了旧社会的掘墓人。这是他对旧家风的背叛,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新家风。

1929年,彭湃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英雄已去,浩气永存。彭湃骨子里为革命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特质代代相传,在后人的血液里澎湃不息。

“爷爷为理想而进行实践是无私彻底的。”彭伊娜说。在彭湃的感召和带动下,彭家多人前赴后继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有7人牺牲,其中6人被追认为烈士,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7岁。

作为红色家族的后代,彭家人没有把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群,也不懂得利用一些关系去谋求什么。他们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为家乡和社会的发展呕心沥血。

彭湃的两个儿子,彭士禄与彭洪自小就是孤儿,靠人民群众的掩护帮助,吃着百家饭幸存了下来。其中彭士禄15岁时,几经艰难被周恩来接往延安,之后留学苏联,他是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83年,他主持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前期工程,为我国科技事业、核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

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彭家几代人传承的共同选择。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4

李坚真作为老一辈革命先驱,从早年参加革命活动到建国后历任省纪委书记、省委书记等领导岗位,始终如一坚守信仰、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献身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60多年,身后没有为自己的亲人留下一分钱。她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家人亲属常怀律己之心,规范言行举止,继承优良品德,并留下不少廉洁家风故事广为传扬。

这样的钱出不得

李坚真于1907年出生在丰顺县小胜镇东叶畲小山村,她的弟弟李永良第一次到广州看望她却是在1969年。平时,李坚真对家乡亲属要求很严格,写信或者捎来的话总是:“我很好,你们不用挂念,不要浪费时间、金钱,不要专门到广州来,你们在家要搞好生产,做好工作。”

这一回,弟弟终于得到姐姐同意,到了广州。他首先感觉就是惊奇:这就是经过长征的姐姐家吗?房子普普通通,家具很旧,几张长条凳,一把藤椅,一张在乡下也常能看见的茶几桌,实在与他想象中姐姐的房子相差太远太远了。

一天,永良小声地说:“姐姐,老家的房子太旧了,我们住的还是你出生时候住的老房子,现在打算盖一座新的。”同时,提出要大姐帮助盖房子的要求。李坚真听后,笑了笑说:“姐姐没有钱,即使有,也是党和国家的,家里要盖房子,还是自力更生好。”此后,弟弟听从姐姐嘱托,自力更生,真的建起了新房。

这样的字签不得

李坚真有个侄子叫建强,他父亲原是丰顺县小胜供销社的干部,1985年,已经是到退休的年龄了。当时,建强很想“顶替”退休的父亲,跳出农门。那个时期前后,许多人也是通过“顶替”,办理“农转非”,吃上了“商品粮”。

那年建强41岁,已经超过40岁的界限,申请材料被主管部门退了回来。建强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思夜想,最后,想到了姑姑李坚真。认为就是“一岁之差”的事情,只要姑姑说说话,让有关部门照顾自己一回,实现自己的愿望应当不成问题。

后来,建强带上申请书,到省城找到了李坚真,希望她拿起笔来写下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批语。

出乎建强意料,李坚真听后却是沉默。许久,她才慢慢地说:“共产党不能世袭,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开口,更不能写字。”

这样的“好意”领不得

1973年,亲属得知李坚真将择时回家乡的消息后,决定修缮被烧毁的房子。当地领导得知后,便在她回乡前,从民政部门的'救灾款项中拨出400元帮助修建房屋。

李坚真回到后,公社领导如实向她作了包括修房在内的情况汇报。她一听到从公社民政救灾款中拨出400元帮助修建自家房屋,顿时脸色变了,当场严肃地批评了公社领导。她说:“搞老区建设有老区建设款,群众有困难有困难补助款,遇上灾害有救灾款,你们知不知道救灾款是国家专项开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转移动用,这是一条铁的纪律。你们以我这次回乡之机,随便动用救灾款修建我家老屋,这样做,在社会和群众中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你们想过没有?必须马上将这笔钱收回来。”

在接见侄儿等亲属时,她还专门就这件事向亲人们语重心长地作了一番解释:“救灾款是救命钱,是党和政府关心灾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特殊经费,是体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照顾、关心的原则性问题。公社领导出于一片‘好意’,特批了400元救灾款给我们家修房子,这样的‘好意’,伯母领不得,你们也领不得啊!”后来,这笔已拨下去的款又被公社收了回来。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5

叶剑英(1897——1986年)元帅,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在全国人民心中,是一位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不朽功勋的卓越领导人。对于家风,叶帅一直抓得很紧,严格要求,一以贯之。他经常对子女们讲“挺着腰杆走路,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要求子女铭记“夹着尾巴做人”的家训。

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叶向真读大学期间,每当星期日,要从学校乘坐公交车回家,途中要换三次车,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里。有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烧”,叶向真冒着酷暑从学校回家,怎么也挤不上公交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折腾了三个小时,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她一回到家就发牢骚,抱怨不派车接自己,叶帅一听,厉声批评说:“你以为这个车是给你们配备的吗?因为我是替党和国家工作,才给我用的车。一般老百姓可以坐公交车,你怎么不能坐?你以为你是谁?”叶帅的严厉批评,使女儿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她再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发过牢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在儿女的眼里,叶剑英元帅为人宽厚,谦虚谨慎,对子女既要求严格,又爱护有加。叶帅常常给子女写信,对他们的读书学习、工作就业、婚姻恋爱等各方面给予指导,鼓励孩子们做小螺丝钉和实干家。叶帅在给叶楚梅的信中,要求女儿“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确有一点本事,拿出来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幻想多而实干少。这一点,可要注意。多少人都说你学得不坏,爸爸是高兴的。但应该懂得还不够得很。望继续努力,日进不已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谈到叶帅的家庭教育,女儿叶向真说,父亲在家里比较民主,但决不是放任,他很尊重别人。父亲相信真正尊重他人,才会让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如果以家长的命令式对待子女,就没办法了解孩子的心声,孩子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了,等到出了大问题的时候,家长才发现,就为时已晚了。叶帅曾说过,真正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名人家风家训家规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