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4 22:34:37
(优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5篇

(优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 ……此处隐藏17517个字……壮硕的果实——诞生“诗史”。

(4)杜甫写诗也是为了像史官一样记录历史吗?

预设:诗歌言情。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深度应该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情感。

3、诵读,体验情怀

(1)你认为这首诗歌哪些诗句清晰而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转移学习内容,过渡到最后抒情段的品读。

(2)品读诗句,细细体悟,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最后一段是一个情感的跳跃段,前面表面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己处境的忧叹,最后一段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句句都是对百姓生活的祈求,把我放在了最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在了段末,思想和情感的用意可见一斑。其中“安得”“呜呼”“何时”这些词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生活不能实现的哀叹。

生成反馈:以上的预设,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教师把学生零碎的体会要串联起来,注意“突兀”这一词的引导,古今异义造成了理解的偏差。

(3)最后一段的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学生归纳经验,教师板书。

1、给情感找到落脚点;

2、语速的调整,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

3、假想角色,转换身份;

4、配乐,重复语句,态势语等

教师示范朗读,补充朗诵方法。

借鉴方法,学生组内诵读。

齐诵。

预设:通过轻重缓急,拖沓重复,配乐态势等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读懂到懂读,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只是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

附:板书设计

个人 天下人(忧愁、希望、无奈)——博大胸怀

诗圣

小事 天下事(动荡、困窘)——安史之乱

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③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学生介绍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释题: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述。

(二)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一生朗读,并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三)诗歌赏析

1.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

2.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优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