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1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学生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但教材中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图片只有一小部分。带孩子到海洋水族馆去上现场课,组织不方便,有的条件也不允许。但是如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一定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激发兴趣。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用幻灯片出示漓江山水的图片,然后再提问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突出重点。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多种性能的书写笔,方便了教师教学时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画和一些简要的书写。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又能示范如何进行边读边圈画或批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运用Flas演示可以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文中主要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留意过火烧云颜色的纷繁艳丽,与无穷变化。学生也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火烧云的颜色变换,还是形态的变化,很难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当时的情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在多媒体上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演示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思维,拓展视野
利用“按按按”互动技术反馈功能启发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使学生迅速与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设计是非题:陶罐和铁罐谁做的对?你认为陶罐和铁罐哪一个好?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用“按按按”功能及时反馈了答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了理由。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不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强化。
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语文教材课本篇幅的限制,每篇课文除内容外,一般都比较简略,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很有限,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使用快捷,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教《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更多的关于香港的历史、过去,香港的繁华和风土人情等,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2一、课前预习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学习《火烧云》一课前,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搜索《火烧云》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简历等,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学生尽快了解课文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预习课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搜寻与课文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有关火烧云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境,体验课文内容的情感。同时思考教师课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思考题,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提倡阅读中质疑。学生通过自由和独立的网络阅读,信息检索、筛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获得知识构建。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课文的内容都会在总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了良好的铺垫。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化难为易,克服思维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笔者了解到小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观察到火烧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也没有特别留意观察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因此,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似懂非懂,很难想象,难以理解。上课时,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通过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使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过程直观形象的在屏幕上显示,学生很直观清楚地看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弥补了课下观察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不足,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描绘的细腻,从而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时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领悟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培养。如教学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这一段时,有一句“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此,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课件让学生“见一见,说一说”。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静静地欣赏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从甜美的朗读录音中受感染,在感受火烧云颜色鲜艳奇异变化之快的同时,放飞了想象,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浮现出色彩斑斓的火烧云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丰富了学生描写色彩的词汇,为他们说话写话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从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弥补了教师用语言描述抽象事物不够直观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加强朗读训练时巧用信息技术
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3《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物的绚丽多彩。用词准确,描述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所以,了解课文怎样描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文的较好结合。
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资料,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 ……此处隐藏10492个字……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关于《火烧云》教学反思15《火烧云》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始上课的时候,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学生不太了解的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部分中,引出关于火烧云的“变化”这一主要特点: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火烧的形状时,我采用了由老师来提问,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的方法。问题内容是:“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在教学中,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在训练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并且要求像课文那样,分三种形式来说(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梨黄)。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通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达到了**。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最后,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四、抓住一个“读”字,在读中锤炼语言美
《火烧云》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在教学中也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天气原因,也可能是开始的教学并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这同样也让我明白,开始的设计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而且,我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当时我的教学速度稍快。有点走过场的性质。
文档为doc格式